朝廷再差,爛船還有三斤釘,比什么所謂的節(jié)度使幕府更具有名義和正統(tǒng)性,兩國和談,按照正常流程來走,也不必操之過急。
或許,契丹那邊是頭一遭,辦的可能有些粗糙,但對于大唐而言,這些早有相應的禮儀和制度,再不濟,也有先例可走。
歷史上,迎娶草原女子作為皇后的君主不多,但恰巧的是,四百多年前,就有一位皇帝迎娶了突厥公主。
那位皇帝便是當時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此人也是年少登位,隱忍數(shù)載,一舉誅殺權(quán)臣宇文護,從而收回了權(quán)利。
然后轉(zhuǎn)身與突厥和談,迎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阿史那皇后),此女是突厥木桿可汗之女,雙方聯(lián)姻,使得北周邊境安穩(wěn)數(shù)年。
往北他與突厥聯(lián)姻,往南他與南陳交好,使得北周局勢平穩(wěn)過渡,再然后,他還實行了一項非常了不得的舉措,滅佛!
沒錯,就是滅佛。
歷史上三武一宗都實行過滅佛之舉,前面三位死后定的謚號都是武,武德充沛,武德唯尊,要的就是打到他們服。
對此,佛門表示,我太難了!
滅佛之后,北周朝廷有了人口,有了土地,宇文邕還推行了府兵制,均田制,嚴格限制大戶蔭蔽土地。
借著滅佛得到的錢糧,北周一口氣直接攻滅了北齊,一統(tǒng)北方中原。
可惜,此人天不假年,大業(yè)未成而中道崩殂,三十多歲便因英年早逝,留下偌大的北周結(jié)果便宜了隋文帝楊堅。
可以說,如果不是宇文邕給北周打好了底子,楊堅怎么也不可能一統(tǒng)天下。
同理之下,在五代十國之時還有一個滅佛的皇帝,周世宗柴榮,他跟宇文邕可謂是拿了差不多一樣的劇本,他就是三武一宗當中的最后一個。
在這四位猛男之后,再無人行滅佛之舉,只不過這四個人滅佛之后,壽命都不長,可以說都是英年早逝。
要是這四個人壽命再長一點,說不得歷史就要改寫了。
言歸正傳,有北周皇帝宇文邕的例子在前,蘇銘迎娶契丹公主倒也不算出格,想到宇文邕,蘇銘便心有戚戚。
似乎,自己如果能得到袁天罡的肯定,真正成為皇帝,未來要做的事,似乎跟他沒什么兩樣。
滅佛,肯定是要滅的,不滅不行,誰讓他們太有錢了?
總不能讓蘇銘去壓榨窮鬼百姓的錢吧,他們才幾個錢?沒油水可榨,誰有錢,掙誰的,讓他們再次嘗嘗封建帝王的專制鐵拳。
比起道門,佛門可真的是記吃不記打,被滅了四次才老實下來,相比之下,道門在黃巾之亂和天師道被錘之后就老實了。
該誦經(jīng)誦經(jīng),該煉丹煉丹,道爺我不玩了,躲進山里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至此,道教躺平,偶爾抽空瞅一下佛門,笑了,那都是道爺我玩剩下的。
迎娶契丹公主,滅佛,打擊世家地主,削藩,收攏兵權(quán),統(tǒng)一北方,然后再南下,這一套流程下來,恍惚間,蘇銘好像覺得自己真的成了第二個宇文邕。
坐在龍椅上,他的思維逐漸發(fā)散,飄得很遠,等他回神,契丹使者已經(jīng)站回原位。
緊接著,契丹使者離開大殿,百官繼續(xù)議論和談之事,蘇銘也沒有插手,這些事有下面的人去辦,他只要在關(guān)鍵時候做出正確的判斷,把握大方向就夠了。
事必躬親,還不把自己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