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讓天子修史書,雖然他不知道天子要干什么,但作為權(quán)臣的直覺告訴他,不能讓其達成目的。
但是,想到那九十九名進士之中的世家子弟,他猶豫了,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到地方做官,尤其是沒有主權(quán)的佐官。
他麾下有不少世家子弟,那些人是什么德性,他一清二楚,那些家伙絕不會愿意被下放地方,遠離朝廷政治中心。
相比之下,修史書是清貴之事,既能獲得名聲,又不必投入雜務,何樂而不為,自己如果阻止,他所招攬的人,未必會再和他一條心。
阻人前途,如殺人父母,這些人好不容易在朝堂博得一個位置,豈會輕易放棄,相反,他不僅不能阻止,還要順水推舟,在修史這件事上撈到足夠的好處!
想清楚這一點,李嗣源悄然抬頭,看向坐在龍椅上的天子,心中突然感到驚恐,難道他早就料到這一步?
如果真是這樣,那他的心機實在是深不可測。
這一刻,他內(nèi)心竟然生出了一陣頹敗,自己,真的有機會奪得天下,成為中原之主嗎?真的有機會從他手上拿到天子之位嗎?
此種想法一出現(xiàn),就好似在他的腦海里生了根一般揮之不去,越是不想,就越是清晰,到了后面,他連朝堂上在爭論什么都不在意了。
龍椅上,蘇銘看到李嗣源的小動作,隱藏在冕旒之下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李嗣源,你別無選擇!
早在他同意推行科舉的時候,他就落入了窠臼之中,越是掙扎,反而陷得越深。除非他有一天忽然醒轉(zhuǎn),離開朝堂去河東當土霸王。
但這樣做,那就代表著他離天子之位越來越遠,只要他還有野心,他絕不會輕易離開洛陽。
顏素臣的提議,引起了朝臣的熱議,重開一個賽道,不侵犯他們的權(quán)利,朝臣們還有什么不滿意呢?
李嗣源不發(fā)話,岐王和薛王相繼點頭,修史之事算是蓋棺定論,無可推翻。
朝會之后,朝廷召集新科進士進入吏部,給了他們兩個選擇,一個是到下縣當佐官,一個是留在朝堂編寫史書。
對于世家子弟而言,這并不是一個選擇題,大部分都很干脆的選擇了編寫史書,唯有寥寥幾人選擇外放。
看到那些世家子弟選擇修史,那些原本意動的寒門子弟也停下腳步,選擇了另一條路,外放地方當官。
寧為雞頭,不做鳳尾。
作為從上萬個士子中殺出來的進士,他們都有自己的傲骨和堅持。
這么多世家子弟參與編寫史書,他們即便是加進去,也無法在里面占據(jù)一個好位置,說不定史書寫完,他們連名字都不會有。
既如此,不如早早的退出,外放當官。
他們是新朝第一批進士,只要政績突出,不愁升不了官,如果朝廷無道,他們也可以轉(zhuǎn)向地方的節(jié)度使。
頂著進士的名頭,不怕沒人要。
更何況,他們又不是酒囊飯袋,反而是腹有錦繡,不是那種只會之乎者也的儒家讀書人。
很快,朝廷要修史的消息很快就傳遍洛陽,引起了熱議。
同時,為了編寫史書,朝廷重開了弘文館,集賢殿書院和史館,用以安置這些新科進士,這些地方在前朝可都是清貴職務,既清又閑,本來就是世家子弟的自留地。
現(xiàn)在他們擔任這些職位,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