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之間說話,一點就透,不需要說完全部,這也是為什么前輩高人說話總是云里霧里,互相打機鋒。
不到那個層次根本聽不明白,或者是思維頻率以及眼界和見識差別太大的緣故。
一個答案,韓非可以用言簡意賅的幾個字回答,或者直接標(biāo)注答案出處,而問問題的人顯然跟不上他的思路,學(xué)識也沒有他淵博,聽的莫名其妙。
“甘羅,你看這兩人如何?”蘇銘目光落在韓非身上,眼中露出玩味的笑容。
甘羅眼里閃過一絲精光,不服輸?shù)恼f道,“他們能被荀子收為弟子,定然是人中龍鳳,不過,我以后不會比他們差?!?/p>
“那你可要更上進才是,他們有名師教導(dǎo),即使現(xiàn)在名聲不顯,但錐處囊中,才華是掩蓋不了的,或許有一日,你們還能同朝為臣?!?/p>
蘇銘絲毫不掩飾他對人才的渴望,即使在歷史上,嬴政對于人才也是求賢若渴,本來都驅(qū)逐了呂不韋的門客以及關(guān)東六國的人才,結(jié)果李斯上了一封《諫逐客書》,他立馬就收回了詔令。
這無異于是啪啪打臉,打的還是自己的臉,可嬴政還是這么做了。
“我希望那一天能早點到來?!?/p>
……
臺下的人解答疑惑之后慢慢散去,場上的人逐漸減少,韓非和李斯逐漸放松,就在這時,蘇銘上前問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荀曰者何也?”
聽到這個問題,韓非和李斯皆是精神一震,這個問題問的很籠統(tǒng),很淺顯,卻很有水平,同時又把他們的師傅跟孔子孟子相提并論,抬到同一個高度。
孔子離世之后,儒家四分五裂,荀子的學(xué)問確實是高,但儒家內(nèi)部意見不統(tǒng)一,依舊不把他看作是孔孟之后的儒家第三位圣人。
韓非沉默片刻,眸子里浮現(xiàn)出別樣的光彩,“荀曰禮法。”
仁和義都是個人的思想和道德精神,而荀子的禮法則體現(xiàn)的是秩序。
李斯愣住了,在他看來,師傅的主要思想是禮,王霸并用,禮法并施,禮在前,法在后,禮是統(tǒng)治國家的秩序,而法則是輔助,“師弟,休得胡言?!?/p>
他喝止了韓非,然后朝著蘇銘賠罪,“這位先生,剛剛我?guī)煹苊侠?,胡言亂語,還請先生莫怪。”
蘇銘微微點頭,算是應(yīng)下,然后接著問道,“這位先生說,荀老夫子的主張是禮法,難道你有不同的意見?”
此時的李斯還未經(jīng)過現(xiàn)實的毒打,沒有經(jīng)歷蹉跎,依舊是荀子門下乖徒兒,“我以為,老師的主張是禮更為妥當(dāng),周天子失國,禮崩樂壞,周禮逝去,當(dāng)有新的禮誕生,至于法,還不足以與禮并存?!?/p>
旁邊,韓非沉默,既不認(rèn)可,也沒有反對。
蘇銘哈哈大笑,“你們一個主張禮法,一個主張禮,誰對誰錯,也難說的很,不若你們回去問一下夫子,等來日,我再來求教?!?/p>
“兩位告辭了?!?/p>
不等他們回答,蘇銘便大袖一甩,揚長而去,只留下李斯和韓非面面相覷。
離開小圣賢莊之后,蘇銘回到有間客棧,再度享用了庖丁掌柜燒制的可口飯菜,回到房間休息。
而他的問題,也傳到了荀子的耳中。
竹樓內(nèi),荀子喃喃自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荀曰者何也?”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后提出“禮”、“法”,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結(jié)合現(xiàn)實,更加實際。
只是,太現(xiàn)實了反而不容易被人接受,在后世,荀子都被踢出了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