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關(guān)中收獲增長數(shù)倍,不僅能夠關(guān)中百姓食用,更有余糧充入大倉,使得秦國不再極度依賴蜀地的糧秣運轉(zhuǎn)。
關(guān)中自給自足,意義重大。
這代表著秦國的后勤壓力大減,便于發(fā)動戰(zhàn)爭。
而燕趙之戰(zhàn),正好給了秦國出兵的機會。
……
章臺宮。
古樸大氣,帶著粗獷的線條,不似六國宮殿之奢華精細,遠遠望去,如黑色巨獸一般坐落在大地之上。
秦國的宮殿除了按照諸侯的禮制建造之外,沒有過多地雕飾和浮夸的奢侈,一眼望去,除了大,就是黑。
而山東六國有極為的文化習(xí)俗,燕歌、趙舞,楚辭等文化,這些東西造就了他們的繁榮,卻也使得王公貴族逐漸墮落。
上行下效之下,六國是一年不如一年。
大殿上,文武百官站在兩列,扶著笏板,神色莊重。
“王上駕到!”
“參見大王?!?/p>
蘇銘跪坐之后,伸手虛抬,“平身吧。”
武將李信率先出列,“啟稟大王,燕趙兩國交戰(zhàn),正是我秦國大好時機,末將請戰(zhàn)!”
蘇銘望著下面意氣風(fēng)發(fā),銳氣十足的將領(lǐng),笑道,“李將軍勇氣可嘉,諸位,議一議吧。”
文臣中,王綰問李信,“敢問將軍,若大秦出兵,將攻何處?”
李信早有腹稿,胸有成竹的回答道,“燕國兵力薄弱,不如趙國,若我領(lǐng)兵,當(dāng)攻趙救燕,解其圍困?!?/p>
王綰反駁道,“將軍莫忘了長平之戰(zhàn),這些年來,我秦國一直休養(yǎng)生息,趙國也從那一戰(zhàn)的陰影中走出,兵力強橫,若再與趙國交鋒,事態(tài)擴大,如之奈何?”
“王大人這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我大秦何時怕他趙國,以前我們能打贏長平之戰(zhàn),現(xiàn)在一樣可以。”
昌平君的目光在兩人身上掃過,出言道,“依我看,不如攻韓,韓國弱小,兵力不足,地處險要,毗鄰魏國,趙國,秦國。是大秦東出六國的咽喉之道,大秦與趙相爭,倘若其他五國合兵,借道韓國,到時候,一旦局勢生變,攻趙之戰(zhàn)恐生變數(shù)。”
李信猛地看向昌平君,“昌平君,你別忘了,韓國去歲才與我大秦和親,若此時攻韓,豈不是言而無信,為六國恥笑?”
昌平君笑道,“我大秦行事,何必在意他國眼光,若此戰(zhàn)能一戰(zhàn)滅韓,大秦東出之路再無禍患。”
一時間,群臣為攻趙還是攻韓爭論不休。
文臣最前列,呂不韋扶著笏板,雙眼微瞇,不說話也不發(fā)表意見,似是在思考。
吵了一會兒,蘇銘看向呂不韋,“相邦,你有何看法?”
此時,朝臣們不再爭論,等著呂不韋這個重量級人物開口。
兩朝老臣,大秦丞相,這時候的呂不韋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走出來,沉聲道,“大王,老臣以為,此戰(zhàn)當(dāng)攻趙國?!?/p>
話語一出,李信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挑釁一般的掃了王綰一眼。
“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