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他國家的百姓,秦人是真的想打仗,真的想一統(tǒng)天下,就連最底層的百姓都有這個概念。
可以說,秦國上下已經(jīng)成了一個利益集合體,吞并六國,才能滿足他們的利益。
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是一個合格的秦王。
得到蘇銘的警告,韓非臉上露出一絲苦澀,“大王,韓非明白。”
蘇銘意味深長的看了他一眼,接著道,“韓國滅亡,但韓國那些王侯貴族卻不一定會死,不過,他們以后的結果,取決于你,只要大秦穩(wěn)定,能繁榮昌盛,孤自然能容得下他們?!?/p>
“可要是大秦治下烽煙四起,統(tǒng)治不穩(wěn),為了大秦的統(tǒng)治,孤也不會手軟,而這一切,取決于你能否讓大秦順利變法,統(tǒng)治六國的土地和百姓。”
直到這時候,韓非也明白,蘇銘說的不是空話,而是真正的實話。
換做是他坐在秦王的位置上,也同樣會如此。
以前,蘇銘覺得秦始皇若是將六國貴族屠戮殆盡,哪有后面六國反秦之事,然而,等他坐上了秦王之位后,蘇銘才明白一個道理。
秦國之所以二世即亡,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內部出了問題,六國貴族叛亂,不過是推手罷了。
老秦人內部人心散了,連關中百姓都不再支持秦人政權,基本盤都穩(wěn)不住,如何能統(tǒng)治天下?
想當初,大秦連長平之戰(zhàn)都能打贏,數(shù)次抵抗六國合縱攻秦,結果后來,連函谷關這樣的天險都守不住,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所以,蘇銘不打算把六國貴族都殺光,殺了太浪費了,全都遷到咸陽,圈禁起來,脫離了地盤和百姓,貴族能翻起來什么浪花?
蘇銘也不打算把他們當豬養(yǎng),大秦不養(yǎng)閑人,全特么勞動改造。
是人都會有煩惱,但人在饑餓的時候,通常只有一個煩惱,但是一旦吃飽了,就會有無數(shù)個煩惱,很多煩惱都是吃飽了撐的。
這時候,韓非也明白自己未來該做什么,當即表態(tài),“韓非定會盡力而為!”
識時務者為俊杰,韓非不傻,他知道該怎么選擇,這世上,一根筋頭鐵的不多,作為儒家出身的韓非,有相當靈活的底線。
蘇銘微微點頭,“好了,一路舟車勞頓,你先退下,回去休息吧?!?/p>
現(xiàn)在的保證他不信,唯有做出行動才能取信于他,而韓國貴族的下場取決于韓非自己,希望他真心為大秦效勞。
……
韓國割地和親的消息傳到其他各國,各國朝堂對此一點也不意外,甚至還有些驚訝,沒想到秦人這次這么大方,居然只要了五座城池。
不過,秦軍沒有東出函谷關,還是讓大家松了口氣,不管如何,他們不希望戰(zhàn)事發(fā)生。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依舊默默積蓄國力,等待出兵的時機。
六國之間打了幾百年,矛盾不小,沒有秦國的壓力,六國自己狗腦子都會打出來,那時,才是大秦東出函谷關的時候。
此時的秦國要做的就是苦修內功,積蓄實力,不出則已,一出就要一鳴驚人,實行滅國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