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秦國要做的就是苦修內(nèi)功,積蓄實力,不出則已,一出就要一鳴驚人,實行滅國之戰(zhàn)。
有呂不韋的配合,蘇銘火速指任李斯,建立都察院,清查秦國朝堂內(nèi)的貪腐,主抓鄭國渠修建過程中的貪污瀆職。
秦國對基層的管理很細致,什么皇權(quán)不下鄉(xiāng),在大秦就是狗屁,秦國是有各種各樣的貴族,但他們影響不了大秦的地方統(tǒng)治。
朝堂既然要查,地方根本阻止不了。
為了防止火龍燒倉,陰兵借糧這些事,蘇銘特意從藍田大營調(diào)動大軍,清查秦國各大糧倉,實行軍隊管制。
軍隊這樣的暴力機器插手,一切都簡單了,先從糧食開始查,再順藤摸瓜。
短短半年內(nèi),許多官員被革職,數(shù)百人被砍頭,家人淪為官奴。
這已經(jīng)是蘇銘克制的結(jié)果,不然死的人要更多。
同時,少府將有罪卻不至死的官吏集合起來管理,讓他們將自己的在地方辦事的心得和流程方法寫出來。
同時,又從秦國各大區(qū)域篩選識字的良家子,統(tǒng)一培訓。
幾年后,這些人將會成為吏員,大秦每攻打一處,這些人將會代替秦國統(tǒng)治地方,為此,少府事先教導他們學習六國的語言文字,不求全部精通,至少要會一種。
這些事,便是秦王政十年的主旋律。
這一年,天下總體上算是風平浪靜,起先秦國修建好鄭國渠,還讓六國暗自警惕,防備大秦兵出函谷關(guān)。
而這一年里,秦國沒有絲毫出兵的意思,就連使者死在韓國,也只是動用大軍威懾。
這樣的動作,讓六國漸漸放松了警惕。
算算時間,大秦已經(jīng)許久沒有攻伐六國,掠奪城池土地。
如此一來,六國自然慢慢對秦國放下防備,維持一支大軍十分消耗錢財,既然秦國不打仗,把錢留著吃喝玩樂不好嗎?
于是乎,各國的軍備再度廢弛,戰(zhàn)斗力逐漸下降。
不過,有一個國家正好相反。
那便是趙國,與秦國同樣,他們的邊境時常有胡人作亂,逼得他們不得不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李牧逐漸脫穎而出,成了趙國軍方的頂梁柱。
時光荏苒,來到了秦王政十一年。
這一年,承平已久的天下再度掀起了戰(zhàn)火,而秦國也等到了他們想要的機會。趙、燕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趙國出兵攻燕,燕國不敵,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