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滿心歡喜的走了,坐在上面的蘇銘臉上卻沒有絲毫喜色。
這些大將都是石敬瑭的人,等岐國和晉國投降,又有一大批降將要被安置,這些人要么朝廷給錢財田產,讓他們安享晚年,要么加官進爵,不然他們肯定要鬧。
無論換上誰,不滿足他們的條件,他們始終都會鬧下去,五代十國,綿延百年的兵變一直都是這個傳統(tǒng)。
因為,上面的人要靠他們拼命廝殺,保護地盤和自身的榮華富貴,所以,他們無所顧忌。
這不是殺一個兩個人就能解決的事,而是已經形成了這種風氣,若不及時解決,恐怕他要費很長時間才能將中原的勢力糅合在一起。
毒瘤就是毒瘤,不鏟除,他只會隨著朝廷擴張慢慢變大,最后把自己炸死。
當初,唐朝建立時的關隴門閥就是如此,門閥綿延數朝,方才平息,五姓七望,名傳天下,連皇室都不能及。
而后世的宋朝,直到滅亡都沒能解決此事,地方流民作亂,直接招安變成禁軍,吃皇糧。強干弱枝,以文御武更是遺禍深遠。
看來還是得舉行武舉,建立軍校。
建立和國子監(jiān)一樣的軍校,延續(xù)武將傳承,免得將領死亡或者病退后,無人可用。
無論是從軍隊底層慢慢歷練起來的兵卒,還是武舉的生員都必須在軍校中進修,才能升職或者到邊鎮(zhèn)參軍。
而他這個皇帝擔任軍校校長,日后出來的大小將領都可以稱得上是天子門生。
如此一來,也能平衡朝中文武勢力,避免刀兵入庫,馬放南山之后朝廷軍力大減,也避免像明朝土木堡那樣,武將勛貴死了一批,朝廷文武勢力頓時失衡。
文官能靠科舉源源不斷補充新血,武將就只能父死子繼,收義子義孫,未免太落后,很容易青黃不接。
家族傳承還會使邊鎮(zhèn)勢力不斷做大,體制僵化,變成遼東將門那樣的軍鎮(zhèn)。
想了一通之后,蘇銘第二天就找來女帝和李文通,與他們共同商議此事。
武舉之事早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出現,但并不受重視。
而軍校則是聞所未聞,翻遍史書,似乎都不曾有過。
李茂貞是從底層士兵爬上來的人,對軍伍之事最為清楚,他很快就想清楚了其中的關竅,“陛下,如此妙想舉措,微臣嘆服?!?/p>
一旦中層將領歸心,日后將帥想造反的難度比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誠然,這樣會產生什么一期生,四期生之類的同學派系,但總比父死子繼那種要強太多。
女帝則是美眸緊緊盯著他,心中滿是驕傲,“這是我選中的男人。”
見兩人沒有異議,蘇銘點點頭道,”軍校的事,暫且不急,但武舉的事朕會讓樞密院籌備,務必要和科舉同時進行?!?/p>
隨后,他又看向女帝,“岐國那些將領和士兵,你們先安撫一下,現在朝廷人手不夠,先讓他們管著,只要按時把錢糧送上來就夠了?!?/p>
“對了,岐國的兵馬不必留太多,按照尋常標準來,該裁撤的裁撤,該清退的清退,朕不允許有喝兵血的人,以后發(fā)放軍餉,朝廷會派人接手,不必再過將帥的手?!?/p>
女帝臉上笑容收斂,鄭重道,“放心,岐國那邊就交給我?!?/p>
她知道蘇銘的心思,更了解他的志向,誠然這次清理當中會有不少人掉腦袋,不少人失去生活來源,但那又如何?
在時代的背景下,他們只是渺小的塵埃,不足掛齒。
……
幾天后,朝廷要召開武舉的消息在洛陽傳開,借著不良人的渠道迅速流傳到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