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四字書名,精準概括了全書的宗旨與靈魂:
“資治”:即有助于治理國家。明確其目標讀者是帝王將相等治國理政者。
“通”:
貫通古今,融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興衰得失。
“鑒”:鏡子。即以歷史為鏡,照見當下得失,提供借鑒與警示。
司馬光在《進書表》中開宗明義:“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于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边@清晰界定了其“以史為鑒”的核心內(nèi)容:
1。
治國之道:
總結明君賢臣的成功經(jīng)驗(如漢文帝之儉、唐太宗之納諫)與昏君奸佞的慘痛教訓(如秦二世之暴、唐玄宗晚年之昏聵)。
2。
興衰之由:深入剖析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強調(diào)“得民心者得天下”,認為“民怨則國?!?,制度設計的優(yōu)劣(如用人制度、賦稅制度、兵制)直接關系國家命脈。
3。
道德教化:將儒家倫理綱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視為維系社會秩序的基石,通過歷史人物的忠奸對比(如諸葛亮之忠貞、馮道之“長樂老”),進行強烈的道德褒貶。
4。軍事謀略:詳細記載重大戰(zhàn)爭始末,總結勝敗關鍵,為后世提供軍事決策參考。
《資治通鑒》標志著中國史學傳統(tǒng)的一次重大轉向——從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哲思,向更為明確的實用主義、資政導向轉變。歷史研究的目的,被空前聚焦于為現(xiàn)實政治提供直接有效的鏡鑒。
六、
深遠影響:不朽巨制的歷史回響
《資治通鑒》甫一問世,即獲得最高統(tǒng)治者的高度評價。宋神宗贊其“賢于荀悅《漢紀》遠矣”,并下令加快繕寫刊印。它迅速成為宋以后歷代帝王和士大夫階層的必讀書目,被視為“帝王教科書”
和“治國寶典”。
其影響迅速催生了一門專門學問——
“通鑒學”
注釋: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最為杰出,不僅注音釋義,更考訂地理、官制、典章,闡釋史事背景與微言大義,是研讀《通鑒》不可或缺的橋梁。
續(xù)作:南宋李燾仿《通鑒》體例,耗費四十年心血撰成《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詳載北宋九朝史事;清代畢沅主編的《續(xù)資治通鑒》,則續(xù)寫了宋、元、明三代歷史。
改編與衍生:
南宋朱熹及其門人撰《資治通鑒綱目》,以“綱”(提綱)、“目”(敘事)形式突出儒家正統(tǒng)觀與名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