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任前,友人勸其“東南形勝,公老矣,何苦北行?”宗澤答:“君父有急,何忍自全?”(《宋史·宗澤傳》)抵達汴京后,他立即投入工作:清理街道、安撫百姓、收編散兵,甚至在城門口親自檢查糧車,防止官員克扣?!督ㄑ滓詠沓半s記》記載:“澤至京,市不易肆,民安堵如故?!?/p>
三、衛(wèi)京之策:筑城、練兵與復國之謀
(1)軍事部署:固本強基,構建防御體系
宗澤深知“無險可守,何以御敵”,因此將“筑城”作為首要任務。他組織民夫修復城墻,將原有十二座城門中的七座改為“甕城”(外城套內城),增設敵樓、箭樓;挖掘護城河至寬五丈、深丈余,引汴河水灌入,形成“水陸并防”的屏障;沿城墻每隔百步設置“萬人敵”(一種大型拋石機),可同時向城下傾瀉巨石?!端问贰贩Q其“繕城壁,峻隍池,治器械,儲糗糧,為不可攻之勢”。
除正規(guī)軍外,宗澤積極聯(lián)絡河北、河東的民間抗金力量。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統(tǒng)計,其麾下先后吸納了王彥“八字軍”、楊進“沒角?!薄⒍∵M“紅巾軍”等十余支義軍,總兵力達十余萬。為協(xié)調各方,他設立“忠義巡社”,統(tǒng)一調度指揮,形成“官軍為主力、義軍為策應”的抗金體系。
(2)政治號召:撫民安業(yè),凝聚抗金共識
宗澤明白“民為邦本”,因此在汴京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廢除“花石綱”遺留的苛捐雜稅,減輕農民負擔;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每月救濟人數(shù)達數(shù)萬;嚴懲趁亂搶劫的士兵與盜匪,規(guī)定“敢有擾民者,斬!”(《續(xù)資治通鑒》)這些舉措迅速贏得百姓支持,“老幼扶攜,負糧擔水以助軍”(《三朝北盟會編》)。
在統(tǒng)戰(zhàn)方面,宗澤采取“分化瓦解”策略。他多次致信金軍中的漢將,曉以“唇亡齒寒”之理;對反正的金將,給予官職與尊重。例如,金將耶律余睹因不滿金人暴行,派人聯(lián)絡宗澤,宗澤不僅熱情接待,還贈予金銀,鼓勵其“棄暗投明”。盡管策反未果,但此舉極大動搖了金軍的士氣。
(3)戰(zhàn)略規(guī)劃:三路北伐,收復中原
經過數(shù)月經營,汴京的防御體系已基本穩(wěn)固。建炎元年冬,宗澤正式提出“三路北伐”計劃:
-
東路:聯(lián)合河北義軍攻取澶州(今河南濮陽),切斷金軍南下通道;
-
中路:由汴京直出滑州(今河南滑縣),收復東都洛陽;
-
西路:協(xié)同陜西宋軍進取潼關,威脅金軍后方。
這一計劃得到李綱等主戰(zhàn)派支持,卻因高宗與黃潛善等人的反對而擱淺。黃潛善在給高宗的密信中說:“澤之北伐,名為收復,實欲擅權?!保ā端问芳o事本末》)宗澤在《上乞毋割地與金人疏》中痛陳:“若棄中原,是棄祖宗社稷也!臣雖老,愿以死守之!”
四、阻力重重:主和派的絞殺與朝廷的茍安
(1)朝廷內斗:黃潛善、汪伯彥的“誅心之策”
宋高宗趙構的茍安傾向,是宗澤抗金的最大障礙。趙構既畏懼金軍兵鋒,又擔心徽欽二帝回歸威脅自身皇位,因此竭力避免與金正面沖突。黃潛善、汪伯彥作為其心腹,更是將主戰(zhàn)派視為“眼中釘”。
據(jù)《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宗澤多次上書請求高宗還京主持大局,均被黃潛善扣留;甚至散布謠言稱“宗澤欲效法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政治構陷使得宗澤的北伐計劃徹底失去朝廷支持。更惡劣的是,黃潛善暗中克扣軍餉,導致“士卒饑寒,怨聲載道”(《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2)后勤困局:糧草與兵力的雙重短缺
盡管汴京地處中原糧倉,但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漕運系統(tǒng)已遭破壞。史載:“京東、西漕運斷絕,京師乏食,軍民嗷嗷。”(《續(xù)資治通鑒》)宗澤雖組織民夫修復運河,但因金軍封鎖,糧食運輸效率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