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年開始):商鞅將百姓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的單位進行編制,互相監(jiān)督連坐。如果一家犯罪,其余各家沒有舉報便一并治罪;如果舉報犯罪者,則給予獎勵。這一制度的實施,加強了對百姓的管理和控制,維護了社會的秩序,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3。
社會方面
-
移風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ü?/p>
350
年左右):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保留著“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落后習俗。商鞅認為,這種習俗不利于家庭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發(fā)展,因此他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這一舉措,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風俗,促進了家庭的分化和個體經濟的發(fā)展。
-
強制推行小家庭制度(公元前
350
年左右):商鞅規(guī)定,凡是一家有兩個男子以上不分家另組建家庭的,就征收其雙倍的賦稅。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促進小家庭的形成,增加國家的稅收和徭役來源。同時,小家庭制度的推行,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四、變法的實施過程
1。
秦孝公的支持與決心(公元前
361
年
-
公元前
338
年)
-
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即位,面對秦國的內憂外患,他決心改革圖強。秦孝公發(fā)布“招賢令”,向天下公開征聘賢才,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商鞅正是在這個時候來到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
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秦孝公始終堅定地支持他。無論是面對貴族的反對,還是遇到其他的困難和阻力,秦孝公都沒有動搖過。他給予商鞅充分的權力和信任,讓他放手去實施變法。例如,在變法之爭中,商鞅與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等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秦孝公最終選擇支持商鞅。
-
秦孝公的支持,是商鞅變法能夠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正是因為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才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將變法進行到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