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九色视频|凹凸视频在线|日韩精品无码系列视频|国产精品秘入口swag海底捞|色婷婷五月天|日本三级在线|日韩精品免费|AV大片

大仙小說

大仙小說>一本讀懂中國史好嗎 > 第二章 蒙古滅西夏:兵鋒所指,國破城亡(第2頁)

第二章 蒙古滅西夏:兵鋒所指,國破城亡(第2頁)

西路軍:由速不臺率領,取撒里畏兀兒(今青海柴達木盆地北緣),斷西夏西逃之路;

-

南路軍:由阿術魯率領,攻占金國邊境的鳳翔(今陜西寶雞),牽制金軍救援。

戰(zhàn)爭的天平徹底倒向蒙古。東路軍迅速攻克延安,西路軍占領撒里畏兀兒,南路軍在鳳翔大敗金軍援兵。中路軍的進攻最為慘烈:1226年秋,蒙古軍圍困靈州,西夏大將嵬名令公率10萬大軍救援。成吉思汗早有準備,命蒙古軍“棄舟登岸,誘敵深入”(《元史·速不臺傳》),將西夏軍誘入河中島(長河),隨后“斷其浮橋,四面圍之”。史載:“河水盡赤,夏兵十萬,無一生還?!保ā逗陧^事略》)靈州失守后,中興府已無險可守。

1227年春,蒙古軍完成對中興府的合圍。成吉思汗采納“水攻”舊計,掘開黃河大堤,“水灌中興,城壞”(《西夏實錄》卷十六)。然而,此時的西夏軍民已無抵抗意志——李睍“日夕哭泣,束手待斃”(《續(xù)資治通鑒》),貴族們則“爭降蒙古,以求自?!保ā睹韶菏酚洝肪硭模?。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病逝(一說被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刺殺,《蒙古秘史》載:“帝至六盤山,病甚……后妃等以劍刺之?!保?。臨終前,他留下遺命:“秘不發(fā)喪,待夏主獻城后屠城?!保ā对贰ぬ姹炯o》)8月,李睍率文武百官投降,蒙古軍入城后“悉屠之,焚其宮室,毀其宗廟”(《西夏書事》卷二十四)。曾經(jīng)“東盡黃河,西界玉門”的西夏王朝,就此灰飛煙滅。

三、歷史的叩問:西夏滅亡的深層邏輯

(一)西夏的三大致命短板

西夏的覆滅,絕非偶然,而是多重矛盾的總爆發(fā)。

其一,外交短視。從李元昊“聯(lián)遼抗宋”到李安全“附金圖宋”,再到李遵頊“聯(lián)宋抗金”,西夏的外交始終缺乏長遠規(guī)劃,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正如清代史學家吳廣成在《西夏書事》中所言:“夏國地瘠民貧,國小力弱,全賴外交縱橫以圖存。然其君臣反復無常,終為蒙古所乘。”

其二,軍事脆弱。西夏的軍隊以“撞令郎”(被征調的平民)為主力,戰(zhàn)斗力低下;騎兵雖精銳(“鐵鷂子”),但數(shù)量有限(不足萬人),無法與蒙古的“全民皆兵”抗衡。更關鍵的是,西夏從未建立有效的軍事防御體系——賀蘭山長城雖險,卻無縱深防御;中興府的護城河與城墻,在蒙古的回回炮(投石機)與水攻戰(zhàn)術面前不堪一擊。

其三,統(tǒng)治崩潰。西夏后期的權臣專權(如任得敬)、后宮干政(沒藏氏家族)、皇位頻繁更迭(120年間歷10帝,其中5帝死于非命),導致中央權威瓦解。地方豪族(如河西走廊的僧侶、部落首領)各自為戰(zhàn),甚至在蒙古進攻時“舉城投降”(《元史·速不臺傳》)。這種“上無明主,下無良將”的局面,使西夏失去了最后一絲抵抗的可能。

(二)蒙古的三大制勝密碼

蒙古的勝利,則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與心理威懾的綜合結果。

戰(zhàn)略上,成吉思汗將西夏定位為“滅金前的練兵場”。通過反復進攻,蒙古不僅削弱了西夏的國力,還積累了城市攻堅(如靈州、中興府)、多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騎兵、步兵、工匠)的經(jīng)驗。正如《蒙古秘史》所言:“滅西夏,所以練士卒;取河西,所以通商路?!?/p>

戰(zhàn)術上,蒙古針對西夏的弱點制定了一系列精準策略:利用西夏依賴黃河天險的特點,多次使用水攻(1209年、1226年);針對西夏“分兵守險”的防御模式,采用“分兵合擊、遠程奔襲”(如1226年四路大軍同時推進);針對西夏統(tǒng)治集團的分裂,實施“招降納叛”(如收降嵬名令公部將),分化抵抗力量。

心理威懾上,蒙古的“屠城”政策雖殘酷,卻極大瓦解了西夏軍民的抵抗意志?!对贰份d:“凡西夏城破,男女老幼,盡屠之;工匠、僧侶,皆徙漠北?!边@種“殺雞儆猴”的策略,使其他政權(如金國、南宋)在面對蒙古時更加恐懼,間接加速了蒙古的征服進程。

四、歷史的余響:西夏滅亡的多維影響

(一)歐亞格局的重塑

西夏滅亡后,蒙古徹底打通了“蒙古高原—河西走廊—中亞”的通道。1235年,拔都率蒙古第二次西征(長子西征),正是以西夏故地為跳板,直抵多瑙河流域。西夏的滅亡,標志著蒙古“先弱后強”戰(zhàn)略的成功——先滅西夏、西遼,再滅金國、南宋,最終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國”。

(二)文明的劫難與遺存

西夏的滅亡,是一場文明的浩劫?!段飨膶嶄洝份d:“中興府破,大夏文物,盡入于火;佛寺、道觀,皆成焦土?!蔽飨奈淖郑ㄔㄐ杏谖鞅?00年)、西夏佛經(jīng)(如《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西夏官印(如“首領之印”),均因戰(zhàn)亂大量散佚。直到20世紀初黑水城遺址(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的發(fā)現(xiàn),才讓世人得以窺見西夏文明的真容——出土的10萬余件文物中,包括西夏文佛經(jīng)、世俗文獻、繪畫與絲織品,被譽為“打開西夏之門的鑰匙”(王國維語)。

(三)后世的評價與反思

對于西夏滅亡,元代史家《宋史·夏國傳》僅用“夏自景宗元昊稱帝,傳十主,凡一百九十年,為蒙古所滅”寥寥數(shù)語概括,隱含著“蠻夷政權終為大邦所并”的傳統(tǒng)史觀。現(xiàn)代學者則更注重從文明沖突的角度分析:西夏作為“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政權”,其滅亡本質上是“封閉的邊疆政權難以抵御游牧-農(nóng)耕復合帝國的沖擊”(陳寅恪語)。這種沖擊,既是軍事的,也是文化的——蒙古的征服,最終將西夏納入了“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的體系,西北邊疆的民族融合由此加速。

五、賀蘭山的挽歌

當蒙古鐵騎踏碎中興府的最后一堵城墻時,賀蘭山的雪依舊覆蓋著西夏王陵的夯土臺基。那些刻著西夏文的碑碣、繪著飛天的壁畫、鑄造著“大夏通寶”的錢范,都在風沙中沉默。一個王朝的終結,不僅是疆域的消失,更是一段獨特文明的謝幕——它曾在中原王朝與草原帝國的夾縫中綻放,用黨項人的智慧與血汗,在西北大地上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傳奇。

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歇。西夏的滅亡,印證了一個永恒的規(guī)律:在冷兵器時代,封閉的政權難以抵御游牧帝國的沖擊;而那些能夠在夾縫中求生的文明,往往需要更開放的胸襟與更堅韌的韌性。賀蘭山的雪會融化,黃河的水會奔涌,但西夏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它是悲劇,更是警示;是終點,更是起點。

已完結熱門小說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