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航空工業(yè)局的領導則從技術角度分析道:
“從匯報來看,這款教練機的基礎設計是成功的,氣動性能和結構強度都經過了考驗。
在其基礎上進行放大設計,比從頭研制一款新飛機,風險要小,周期也可能更短?!?/p>
討論持續(xù)了近半個小時,焦點逐漸集中在如何實現王衛(wèi)國提出的“更強對地攻擊機”的目標上。
段局長將目光投向一直沉默聆聽的陳天宇,開口問道:
“陳總工,你是一手締造這款飛機的人。
對于王武官的建議,以及我們剛才討論的,在現有教練攻擊機基礎上強化火力和載彈量,你有什么看法?
我記得我們最初的方案,就是采用米格-15的vk-1發(fā)動機。
你覺得套用現在的這個成熟氣動方案,按照我們最初的設想,使用vk-1發(fā)動機來搞個放大版如何?”
會議室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陳天宇身上。
陳天宇站起身,微微頷首,語氣平靜而清晰:
“各位首長,段局長。
從純粹的技術角度分析,將現有教練攻擊機的動力系統(tǒng)更換為推力更大的vk-1發(fā)動機,理論上是可行的。
更大的推力,意味著飛機可以承載更重的負荷。
因此,在機體結構允許的范圍內,增加載彈量,適當增加航炮數量,都是可以實現的技術路徑。”
聽到這里,幾位空軍領導的臉上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然而,陳天宇接下來的話,卻給這份期待潑了一盆冷水:
“但是,這樣的改進方案,只是簡單地放大。
據我之前與蘇方專家交流時了解到的情況,他們目前并沒有計劃使用米格-15的vk-1發(fā)動機,專門發(fā)展一款對地攻擊機型。
如果不能說服蘇聯(lián),所有相關的研發(fā)、試驗、生產調整等費用,都需要我們華夏單方面承擔?!?/p>
陳天宇的這番話,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在會議室中激起了新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