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劉木根和陶匠張老陶就對著石板草圖犯了難。
蜀王殿下信心滿滿,可這活……實在讓人心里沒底。
張老陶先動手。
他搬來細(xì)黃泥,加水反復(fù)揉搓,直到泥團光滑不沾手。
接著削出幾個半寸見方的凹槽木模,填泥壓實刮平,倒出濕泥方塊陰干。
“殿下,這得干多久?”張老陶問。
“最少三天,干透才能刻字?!崩钽《⒅嗯?。
另一邊,劉木根在廢料堆里翻找,
挑出紋理細(xì)密的梨木、棗木邊角料。
他拿起工具,照著尺寸小心削小木塊。
木頭硬,削得大小均勻、棱角分明,累得滿頭大汗。
三天后,泥胚干硬。
李恪掂了掂:“老張,挑最規(guī)整的!老劉,你的小木塊呢?拿來!”
刻字是精細(xì)活。
李恪親自示范,讓劉木根用燒黑的細(xì)木炭,
在泥塊和木塊端面寫上反著的“之”字。
“看清楚,是反字!刻出來筆畫要凸,像印章!”李恪強調(diào)。
工坊里手最穩(wěn)的刻字老師傅拿起小刻刀,屏住呼吸下刀。
泥塊干了還是偏軟,刻刀用力稍偏,筆畫邊緣就崩掉。
木塊硬,刻刀得用力,手腕稍抖,筆畫就歪了深了。
“哎!”老師傅刻廢第五個泥塊“之”字,揉著發(fā)酸的眼睛,
“殿下,這活……比刻大雕版還費神!眼快瞎了!
泥巴脆,木頭又硬…”
李恪看著地上越來越多的廢品:“費神也得刻!
先刻‘之乎者也’、‘子曰’這些常用字!
每人一天刻出十個好的!工錢加倍!”
重賞之下,幾個刻字匠咬牙堅持。
幾天下來,總算湊出幾十個歪扭、深淺不一的泥字和木字。
品相不佳,勉強能試。
排版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