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昭公三年,晉昭公與齊景公、魯昭公、宋元公、衛(wèi)靈公、鄭定公、曹武公、莒著丘公、邾莊公、滕悼公、薛獻公、杞平公、小邾國國君、劉獻公在平丘(衛(wèi)邑,今河南封丘東南)會見。
晉國虒祁之宮落成,諸侯前來朝見,回去之后就對晉國有了二心。
因為魯國占取莒國郠地,晉國人打算召集諸侯攻打魯國。
叔向表示,不能不向諸侯顯示一下晉國的實力。
于是,就召集諸侯會見。
晉昭公到良地打算會見吳王,因為水路不通,吳王辭謝不來,晉昭公便回去了。
七月丙寅,晉國人在邾國南部檢閱軍隊,有甲車四千乘,羊舌鮒(字叔魚,叔向之弟)代理司馬,然后就在平丘會見諸侯。
晉國軍隊駐扎在衛(wèi)國境內(nèi),羊舌鮒向衛(wèi)國索要財貨,放縱手下的芻蕘(割草采薪之人)搗亂。
衛(wèi)國人因此派屠伯送給叔向羹湯和一篋錦,表示,諸侯事奉晉國,不敢懷有二心,何況衛(wèi)國是在晉君的庇護之下,哪里敢有別的念頭呢?芻蕘者和過去不太一樣,謹敢請您約束他們。
叔向接受羹湯而退回了錦,表示,晉國有一個羊舌鮒,貪求財貨,沒有滿足,將要及于禍難。為了這一次的事情,您如果以國君的命令賜給他錦緞,事情也就了結(jié)了。
屠伯聽從了叔向的意見,只是還沒有退出去,羊舌鮒就下令禁止了芻蕘的搗亂。
晉國人想要重溫過去的盟約,可是齊國人不同意。
晉昭公于是派叔向告訴劉獻公,說,齊國人不打算結(jié)盟,怎么辦?
劉獻公表示,結(jié)盟是用來表示信用,國君如果有信用,諸侯又沒有二心,又擔心什么呢?用文辭向他報告,用武力對他監(jiān)督,雖然齊國不同意,國君的功績就更多了。天子的卿士請求帶領(lǐng)天子的軍隊,大兵車十乘,在前面開路。早晚都聽從國君的命令。
叔向告訴齊國人,說,諸侯請求結(jié)盟,已經(jīng)在這里了。如今國君以不結(jié)盟為利,寡君以此作為請求。
齊國人回答,諸侯討伐有二心的國家,這才需要重溫過去的盟約。如果都聽從命令,哪里需要重溫舊盟?
叔向表示,國家的衰敗,有事情卻沒有貢賦,事情就不正常。有貢賦卻沒有禮節(jié),正常的就會沒有次序。有了禮節(jié)卻沒有威嚴,就算有次序也沒有恭敬。有了威嚴卻不顯著,雖然恭敬卻不能昭告神明。不能昭告神明又丟棄恭敬,所有的事物就沒有結(jié)果。這就是國家敗亡的原因。因此明王的制度,讓諸侯每年聘問來記住自己的職責,每三年朝見一次來演習禮儀,再次朝見并會見諸侯來表現(xiàn)威嚴,再次會見并結(jié)盟來顯示信義。在友好中記住自己的職責,用等級次序來演習禮儀,向大家展現(xiàn)威嚴,向神明顯示信義。自古以來,也許并沒有缺失。存亡之道,都是從這里開始的。晉國按照禮儀主持結(jié)盟,惟恐不能治好,謹奉齊盟的犧牲來此,而向齊君宣告,來求得事情的結(jié)果。國君說,‘余必廢之,何齊之有?(我一定要廢除它,何必要結(jié)盟呢?)’請齊君考慮一下。寡君聽到命令了。
齊國人因此恐懼,回答說,小國說了話,大國加以決斷,豈敢不聽從?已經(jīng)明白了你們的意思,我們會恭恭敬敬地前去,早晚就聽從貴君的命令。
叔向表示,諸侯對晉國有嫌隙了,不能不向他們展示一下晉國的實力。
八月辛未,晉國人檢閱軍隊,建立旌旗而不加旆。
壬申,又加上旆,諸侯因此感到畏懼。(軍隊將要作戰(zhàn)則加旆,諸侯因此而恐之)
邾國人、莒國人向晉國控訴,魯國進場進攻我國,我國快要滅亡了。我國不能進貢財貨,就是因為魯國。
晉昭公因此不接見魯昭公,派叔向前來辭謝,說,諸侯將要在甲戌結(jié)盟,寡君知道不能事奉國君了,請國君不必勞駕。
子服惠伯表示,晉君聽信滿意的控訴,而斷絕兄弟國家的關(guān)系,丟棄周公的后代,也只能由得國君了。我君已經(jīng)知道你們的意思了。
叔向說,我君有甲車四千乘在,即使不按照常道辦事,也必然是可怕的。更何況是按照常理,還有誰能夠抵擋?牛雖然瘦,壓在小豬身上,拿到怕小豬不死嗎?對南蒯、子仲的憂慮,難道可以忘記嗎?如果憑借晉國的民眾,使用諸侯的軍隊,依靠邾國、莒國、杞國、鄫國的憤怒,來討伐魯國的罪過。利用你們對這兩個人的憂慮,什么要求得不到呢?
魯國人因此感到害怕,聽從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