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宇似乎并未在意他們的反應,繼續(xù)有條不紊地介紹:
“在具體的技術特點上,我們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為了降低技術風險,確保核心部件的可靠性,我們借鑒并移植了部分在美國xt-88教練機上經過驗證的成熟子系統(tǒng)設計,例如兩側進氣道。
這種進氣道設計,能夠解放機頭,有效改善飛行員的視角,這對于教練機而言尤為重要?!?/p>
接著,他指著圖紙上的其它部分說道:
“其次,雖然缺乏大型風洞的直接驗證,但我們設計團隊的同志們,夜以繼日,通過大量繁復的理論計算進行過驗證。
這其中包括升力線理論、薄翼理論以及一些有限元分析概念,對方案的每一個關鍵氣動參數(shù),如翼型選擇、展弦比、后掠角、翼面積、舵面效率等,都進行了反復的校核與迭代。
在最大程度上確保設計的可行性和理論上的性能指標?!?/p>
隨后,陳天宇開始重點闡述方案在幾個關鍵方面的獨到之處:
“在氣動效率方面,我們選擇的是中等展弦比的懸臂式下單翼布局?!?/p>
他拿起一根細長的指示桿,點向投影的機翼部分。
“這種設計,能夠在保證足夠升力系數(shù)的同時,獲得較好的升阻比,有利于提升飛機的航程和續(xù)航時間。
中等展弦比也確保了飛機在各種速度下都具有良好的操縱品質和失速特性,這對于一款教練機來說至關重要。
下單翼的設計,不僅使得起落架可以設計得更短、更堅固,降低了結構重量,也為未來可能的武器掛載和功能拓展,預留了充足的空間和便利性。
為了確保這款飛機未來的升級潛力,我們預留了必要的冗余。
我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款滿足當前需求的中級教練機,更是一個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Φ膬?yōu)秀平臺?!?/p>
蘇方專家們起初是以一種挑剔甚至帶著些許輕蔑的目光審視著華夏的方案。
在他們看來,沒有經過風洞反復“吹”過的設計,先天就帶著缺陷。
陳天宇那套“飛機美學”的理論,更是讓他們覺得有些不著邊際。
然而,隨著陳天宇專業(yè)、自信而又條理清晰的介紹不斷深入,特別是當他講解到方案中某些具體的優(yōu)化點。
例如進氣道唇口修型對改善大迎角進氣效率的細微處理、翼身結合部位的巧妙過渡以降低干擾阻力、以及垂尾和平尾相對位置的優(yōu)化以提高縱向穩(wěn)定性等細節(jié)時。
這些浸淫航空設計多年的專家們,臉上的表情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最初的懷疑和不信任,慢慢被驚訝所取代。
他們能看出來,這些細節(jié)處理,絕非憑空想象,而是基于對空氣動力學深刻理解的體現(xiàn)。
一些優(yōu)化點,甚至讓他們這些經驗豐富的蘇聯(lián)專家都感到眼前一亮,因為那與他們自己的某些預研方向不謀而合。
漸漸地,他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年輕的華夏總工程師,其所謂的“美學直覺”,或許并非空談,而是深厚技術功底和廣闊視野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當陳天宇展示出他們通過理論計算預估出的幾項關鍵性能指標時,會議室內的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