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描述,對于習慣了“跟著感覺走”的華夏飛行員來說,如同天書。
他們欽佩巴甫洛夫那鷹隼般敏銳的觀察力,更欽佩他能將這些稍縱即逝的飛行現(xiàn)象,清晰、準確地總結(jié)并表達出來的能力。
通過這些細節(jié)他們了解到真正的試飛員,是飛行科學家,而不僅僅是把飛機開上天的駕駛員。
回到宿舍,孫勇和戰(zhàn)友們常常沉默良久。
曾經(jīng)的驕傲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落差感和緊迫感。
“我給你們說,巴甫洛夫在整個試飛過程中,不但輕松地操作飛機,還實時匯報各種數(shù)據(jù)和感受。
什么‘桿力變化曲線’、‘舵面響應延遲’,還有對飛機震動頻率的描述。
我感覺他不僅僅是飛,更像是在給飛機做一次全面的體檢。”
張海濤,另一位在戰(zhàn)場上以勇猛著稱的飛行員,此時也感覺壓力山大。
“我們跟蘇聯(lián)同志比,差得太遠了?!?/p>
他面前攤開的《空氣動力學基礎》上,密密麻麻地用中文標注著各種詞匯的含義,但許多句子連在一起,他依舊無法完全理解。
“是啊,”孫勇點燃一支煙,煙霧繚繞中,他的眼神卻異常堅定。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認不清差距,或者認清了差距卻不肯追。
咱們在朝鮮,連美國鬼子的f-86都能干下來,還怕這幾本破書?”
華夏的軍人從來就是不服輸?shù)模@些年輕的功勛飛行員當然不會例外!
在親身體驗過差距后,他們白日里跟隨蘇聯(lián)教官飛行,用心體驗每一個細節(jié)。
夜晚,則在燈下苦讀。俄漢詞典被翻得起了毛邊,筆記本上寫滿了各種公式和心得。
他們互相提問,互相講解。
當然華夏工程師每天例行給他們搞的補習,他們都在認真參與。
除此之外,他們還經(jīng)常鼓起勇氣,用蹩腳的俄語去請教蘇聯(lián)教官。
雖然常常因為專業(yè)詞匯沒搞明白鬧出笑話,但他們眼中的求知火焰,卻讓每一個看到的人都為之動容。